某天刷到白岩松说有些文科研究生有学历,没文化,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。虽然当时我找到了工作(不怎么样),还是对号入座了。
犹记硕士毕业时,我的阅读量大概不超30本(数据来自豆瓣记录),甚至不及一名当代小学生。其中21本是硕士期间读的,本科四年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屈指可数,以至于读了哪些书还记得格外清晰(3本):贾平凹的《带灯》、王安忆的《长恨歌》和《共产党宣言》,均为评论课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,还剩两本未完成,至今在Kindle里躺着。
四大名著,初高中必读书目,专业课老师推荐书单…无一例外,在我的成长轨迹里全部缺席。不知是叛逆意识作祟还是从小就有的求异心理,对于要求做的和周围人都做的事我总是不屑一顾。印象里唯一渴望拥有的书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小学时因为这套书总流连在超市的图书区。最终因为其价格占据我妈月工资的1/3,还是没能把它带回家。在上大学前,我家的书柜里几乎只有教材和教辅。我的父母都十分传统,他们因考上中专离开了农村,进入城市。在他们眼中,读书=考试,与考试无关的事都不该被鼓励,在我们这个落后的城市里持此种观念的人不在少数。记得我在高中地理课上曾偷偷读《追风筝的人》,老师发现后粗暴地把书扔了出去。
在读大学前,我长期处在厌学状态下。上大学后,又陷入了无所适从的迷茫。整个四年,贯彻着高中老师挂在嘴边的“大学就轻松了”的生活方式,课是可去不可不去的,只要期末不挂科就行,课余时间基本都在打游戏。从小到大,我的课余时间不是在打游戏就是在看电视。直到毕业前夕,即将离开本科学校,我们去图书馆拍照,大屏上滚动播放“阅读之星”,我院的一位同学榜上有名,470+本。尽管我们都马上要去读硕士,四年四百多本的差距刻骨铭心。我不禁问自己,如果她一直保持着这个阅读量,我们往后的20年差距又会有多大?此时我意识到,毕业时拿同样学历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方差。
彼时明显缺乏阅读量的我,对世界的感受,来自身边人的影响,没有坚定的价值观,心灵也格外脆弱。
进入西交,我参加的第一个校园活动是图书馆举办的读书会,导读《平凡的世界》。路遥与我同乡,书中的许多地点我十分熟悉,这种心理接近性让我忍不住就想翻翻,读完花了2个月。此后不少时间里,我都在读现当代文学作品,包括我童年不屑一顾的《哈利波特》。虽在学术上无大长进,但我感到我内心有什么正在生根,似乎不再像从前那么敏感脆弱,也更能接受不同的观念,偶尔也会喷发出用文字表达的欲望。从前写作于我,只是语文考试中的大Boss,残血数着格子苟到800字后就是Game Over。可毕业后,我竟然当了两年御用笔杆子。
写作可以是文科生的痛点,也可以是大招。没有什么能比文字更能看见作者脑袋里装了哪些东西。尽管AIGC大行其道,多用几次还是能感受到其辞藻堆砌的油滑。把一件事讲清楚,然后再讲得生动有趣,这将是文科生不被AI取代的核心竞争力。作品,远比那一纸学历更有说服力。在输出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头脑里缺失的信息模块,再返回阅读去输入补齐。长此以往,你头脑里的知识图景一次次迭代升级。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
409年前的今天,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逝世。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读书日。何不在今天开始读点什么,写点什么,也许新一代伟大作家就此诞生呢!
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5-04-22